2021/05/23
因應新冠肺炎職場EAP工作的重要課題
王智弘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教授兼主任/中華本土社會科學會理事長/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員工協助方案研究委員會主任委員)
前年(2019年)12月,中國大陸武漢地區的醫療機構陸續發現了病毒性肺炎的病例,後續檢測被確認是屬於新型的冠狀病毒所導致的傳染性肺炎,而去年(2020年)1月12日,世界衛生組織才正式將病毒命名為COVID-19(WHO, 2020),也就是所謂的新冠肺炎,而新冠肺炎的疫情發展帶來世界性的重大災難,比照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期間所經歷的恐慌與創傷,台灣面對新冠肺炎的衝擊顯然有了較多的準備與因應,華人文化向來有危機就是轉機的說法,西方歷史也證明重大瘟疫之後必有文藝復興,在經歷台灣從不間斷的災難考驗過程中,我們做了什麼?又學會了什麼?災難創傷中的受苦經驗,帶給職場專業人員深刻的學習與專業的成長,1999年的921大地震、2003年的SARS、2009年的八八水災、2014年的高雄氣爆、2015年的八仙塵爆、2016年的美濃地震,今年的新冠肺炎……。除了這些大家印象較深刻的重大災難之外,其實各種災難在台灣一直是不缺席的,台灣的人們,怎麼從經歷創傷的過程中長出生命的韌性與復原力(Wong, 2020),又怎麼從因應創傷的過程中長出生命的力量與生活的效能,正是因應新冠肺炎的最大人生課題(王智弘,2020)。
西方的科學文明發展強調人定勝天,但是隨著人類以開疆拓土、搜索資源的態度與大自然的互動,天災人禍的產生似乎也是不可避免的挑戰,而華人文化強調天人合一的思維,蘊含與大自然共生的智慧,是否能在這極端氣候、災難頻傳的地球環境困局中,尋求一條人類可行的道路,是所有世界人們應該關切的(王智弘,2020),因應之道可參考本土化心理諮商理論-一次單元諮商模式取子於華人文化的觀點(王智弘、楊淳斐,2018):一是易經的三易原則:1.不易:活出生命在不易→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揭示生命中不變的真理就是尋找生命的意義與提升精神的價值:2.簡易:調整生活在簡易→以簡御繁,萬變不離其宗,揭示生活的基本原則在於秉持簡單的規律與維持生活的平衡:3.變易:解決問題在變易→窮則變,變則通,揭示面對問題的策略就在保持改變的彈性與解決的創意;二是黃帝內經的三藥觀點:1.上藥:精、氣、神→養命→活出生命→發揮生命的意義與力量;2.中藥:五穀雜糧→養生→調整生活→發展健康的生活方式;3.下藥:針灸、百草→養病→解決問題→提升問題的解決能力。
上述華人文化三易原則與三藥觀點所秉持的即是全人的文化觀點,可啟發我們在面對災難與危機時,可能也要抱持全人的觀點,非僅是要善用變異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可能要透過簡易的原則來發展與所在系統和環境共處的生活方式,更是要秉持不易的精神來體認自己的生命意義與生存價值,災難會跨越國際,而專業要含攝文化,我們也要在災難中引進外地專業技術、也要發展本地文化經驗,並創建出可適用本地與分享外地的災難因應理論與技術(王智弘,2020)。就職場的EAP工作而言,針對本土文化的特性與職場員工的需要,投入研發本土化的EAP工作模式顯然有其必要性。
雖然台灣的新冠肺炎疫情相對較不嚴重,但是今年這一波本土疫情的發展來得又急又猛,我們更要抱持戒慎恐懼之心,老子《道德經》〈第五十八章〉有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即是啟發我們:「災禍的裡面隱藏著幸福,幸福的下面潛伏著災禍」的道理(余培林,1994,p. 323),從過去SARS的防疫經驗可以得知,民眾從感染到康復要經歷漫長的心理掙扎之路,如圖所示(Gardner & Miallef, 2015, p. 124,引自王智弘,2020):
圖1
後SARS三階段心理衝擊
註:資料取自Psychological Impact on SARS Survivors: Critical Review of the EnglishLanguage Literature. P. J. Gardner & P. Moallef, 2015, Canadian Psychology, 56(1), 123–135.
由於民眾在感染SARS後會經歷三階段的心理衝擊(王智弘,2020;Gardner & Miallef, 2015):一、急性階段:也就是極早期康復階段,時間是發生在感染後的1個月內;二、早期康復階段,時間是在感染後的1-6個月;三、後期康復階段,時間則是在感染後的6-51個月,針對三階段的心理衝擊因素進一步加以探討發現,在感染初期,民眾的心理上會出現各種精神疾病症狀、對生存的恐懼、感染他人的恐懼、感受到被汙名化、生活品質降低以及心理上/情緒上的困擾等,其中對生存的恐懼與感染他人的恐懼可能會在半年內會消失,而創傷後壓力徵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則是可能在感染1個月後出現,而感受到被汙名化、生活品質降低、心理上/情緒上的困擾與PTSD等負面心理健康問題,則會持續很長的時間。
對於上述三階段心理衝擊因素的了解有其必要,有助於一般民眾在面對自己感染確診或親友感染確診時應如何在心理健康層面採取適切的因應之道,特別是自覺自己或他人有此等心理問題與狀況發生時,應及時向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人員尋求專業協助,全國民眾也要發揮公共衛生的友善態度來互相支持。而對職場的EAP工作人員而言,宜瞭解上述感染SARS後的三階段心理衝擊,同樣會發生於新冠肺炎的患者身上,因此主動去發現需要被協助的同仁,適時進行職場關懷與轉介服務,同時在職場營造安全而友善的職場抗疫環境,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目前疫情仍在蔓延,台灣與全世界都持續在疫情的威脅中,歷史顯示,歐洲的文明發展是在大疫情之後醞釀出文藝復興,這也呼應了華人文化所謂之-危機就是轉機的傳統智慧,我們在面對這場世紀大災難的同時,也是要反思文明發展與文化復興的重大議題。在全球不同地區都在全力投入防疫工作的同時,所有的企業與職場都要學習因應之道,哈佛大學的疫情模型曾預測:隔離將持續到2022年,甚至2025年疫情也可能捲土重來!(風傳媒,2020),由於病毒的高度變異性,讓抗體的免疫效果可能在半年或一年內消失,而使得新冠肺炎的侵襲可能會像流行性感冒一樣,每年都會捲土重來,因此,我們的職場活動,社交生活以及生活型態可能都要因應疫情而改變,因此,提升問解決能力以因應疫情所帶來的問題,調整工作與生活的方式以適應未來的防疫新生活,發揮生命的意義與力量以面對生命的威脅與生存的挑戰,變成是我們職場EAP工作的重大課題,也是全民都要面對的課題。
參考文獻
王智弘(2020)。從 921、SARS到新冠肺炎:正念思維災難學習與專業成長。本土諮商心理學學刊,11(3),vi-xii。
王智弘、楊淳斐(2018)。一次的力量:含攝華人文化觀點的一次單元諮商模式(第二版)。臺北:張老師文化。
余培林(1994)。老子:生命的大智慧。台北:時報文化。
風傳媒(2020)。哈佛最新疫情模型預測:隔離將持續到2022年,2025年疫情可能捲土重來!取自https://www.storm.mg/lifestyle/2548130?page=1
Gardner, P. J., & Moallef, P. (2015). Psychological impact on SARS survivors: Critical review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literature. Canadian Psychology, 56(1), 123–135.
Wong, P. T. P. (2020). Coping with the mental health crisis of COVID-19: A resilience perspective. Retrieved August 30, 2020, from https://www.meaning.ca/article/presidents-column-coping-with-the-mental-health-crisis-of-covid-19/?mc_cid=ab23ed80f6&mc_eid=ea57121ad9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0). Naming the coronavirus disease (COVID-19) and the virus that causes it. Retrieved August 30, 2020, from https://www.who.int/emergencies/diseases/novel-coronavirus-2019/technical-guidance/naming-the-coronavirus-disease-(covid-2019)-and-the-virus-that-causes-it
Copyright 2020 員工協助方案資訊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