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logo圖片
如何面對新冠肺炎所可能帶來的壓力與焦慮

2021/05/23

如何面對新冠肺炎所可能帶來的壓力與焦慮

 

王智弘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教授兼主任/中華本土社會科學會理事長/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員工協助方案研究委員會主任委員)

  

201912月,中國武漢醫療機構陸續發現病毒性肺炎病例,經相關病毒檢測,被確認其病因乃與新型之冠狀病毒有關。2020112日,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將其命名COVID-2019WHO, 2020新冠肺炎COVID-19好像是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與流行性感冒的綜合體,但危害性則遠大於此二者,新冠肺炎猶如SARS一般,除了引起台灣人民的嚴重關切,更造成生活的失序與心理的恐慌,從20215月起由於快速增加的感染事件則加大加深了此等影響,隨著媒體與網路的大量訊息報導,人們心中的不安全感與恐懼也會增加與蔓延,其中所帶給人民的心理壓力與焦慮確實值得關切的。

  由於截至目前為止,人類對新冠肺炎的傳染源、傳染途徑與治療方式的掌握仍有所不足,民眾在面對未來不可確知的發展,難免有害怕與恐懼的心情,自然可能引發過去類似於921大地震與SARS期間所引發的心理壓力與焦慮,雖然,較之於世界大部分國家,台灣的防疫表現仍是相對較佳,除了少數確診的民眾之外,絕大多數的民眾隨可能遭遇不同程度的隔離或自主健康管理的處置,大部分民眾雖要忍受配戴口罩與限制行動的情況,但是還是相對在安全的情況下繼續工作與生活,若能在適切的防疫政策與醫護採取適切的防護措施與防疫行動,在能保護自身與親友安全的情況下,能正常與安心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課題。雖然,持續注意疫情的發展與相關防疫行動的消息有其必要,但是,如何避免過度暴露在大量災難資訊的衝擊情境之中,以保有正常的作息與穩定的心情則是自我保護的重要原則。而適時與週遭的親友、同事分享個人因SARS而引發的想法與心情,對自己或別人都可能帶來好處與幫助,透過彼此的分享與支持,能夠讓我們心中感到較為舒坦,並且能夠帶來人情的溫暖與安全感。

  由於20022003年間發生的SARS給民眾帶來了極大的心理衝擊與恐慌,並造成心理健康許多負面影響,如:焦慮、憂鬱和創傷後壓力徵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Au et al., 2004; Chua et al., 2004; Gardner & Moallef, 2015; Hong et al., 2009; Main et al., 2011。當時加拿大心理學會(王智弘,2003Canadi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CPA, 2003)即在SARS肆虐期間,提醒民眾若有非必要性的生活作息改變,則可能要警覺自己是否有陷入沮喪情緒漩渦中的危險,下述行為的表現可能是一種警訊,我們亦可用之以面對新冠肺炎以提高警覺,比如:1.看太多有關COVID-19的電視報導;2.想太多有關COVID-19的事;3.睡眠狀況不佳;4.賴在床上不起來;5.躲著別人;6.不想出門;7. 感到焦慮或沮喪;8.感到恐慌;9.哭泣;10.喝酒過量;11.服藥過量;12. 缺乏耐性……..等等。其中可能也值得注意的是因為考慮到COVID-19的傳染性,宅在家裡被認為是合適的防疫之道,其相對要考慮的問題,則是網路成癮風險的提高。

  為因應上述的問題,可能可以採取的對策包括(王智弘,2003Canadi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CPA, 2003):1.找個自己喜愛的或信賴的人談談,不論是家人、朋友、老師或神職人員等,在合乎防疫要求的情況下,可以面對面或運用各種通訊方式,誠實以對、坦露心胸求助、彼此互相支持,而且可不止談一次以上,不用害羞,想談的時候就可以找人談談;2.如果發現我們的所喜愛的人、朋友、同輩或同事的行為有所反常,要主動加以關切與詢問,特別是在遠距通訊如此發達的時代,在合乎防疫要求的情況下,可以面對面或運用各種通訊方式,找時間與他們談談,若不能立即談談,也要另外安排時間,在談完之後,應持續加以追蹤與關心,以確認其情況,如此可表達我們的關心,並可得到彼此的溫暖與安慰,有時甚至對方行為如常也加以關切,因為有時候人們會隱藏其個人沮喪的情緒;3.如果自己或認識的熟人已經出現相關的症狀一段時間,比如一週或兩週以上,則需要向助人專業人員求助,若自覺自己已無法因應時,助人專業人員將為您分析您的行為,並協助您找到處理問題的解決之道。 

    面對COVID-19,我們不可掉以輕心,無論在生理層面或心理層面,鼓勵自己與他人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與建議是極有必要的,除了個人要對相關的生理或心理問題加以了解與關切之外,也應讓家人或親友分享相關的訊息並注意其身心狀況,對未成年的青少年與兒童也不應例外,加拿大心理學會提醒當青少年與兒童有下述的異常行為時,應格外留意(王智弘,2003Canadi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CPA, 2003):1.睡眠太少或太多;2.總是顯得疲倦;3.守在家裡或躲著別人;4.話說的少了;5.表現任性或易怒;6.與他人有較多的爭吵或打鬥;7.在家中、學校或社區中發生行為問題;8.吃的很多或較少;9.悲傷或焦慮;10.成績變差等;其中值得注意的當然也包括網路成癮的問題。

上述主要是針對未染疫民眾的心理健康問題因應之道,若是染疫確診的民眾則可能會面臨更大的身心衝擊,在染疫期間的身心煎熬不在話下,即使康復出院也要面對極大的心理健康挑戰,參考過去研究民眾感染SARS後所經歷三階段心理衝擊(王智弘,20202021Gardner & Moallef, 2015):一、急性階段:也就是極早期康復階段,時間是發生在感染後的1個月內;二、早期康復階段,時間是在感染後的1-6個月;三、後期康復階段,時間則是在感染後的6-51個月;其中在急性階段,民眾會出現各種精神疾病症狀,但會在一個月內逐漸消失;而對生存的恐懼、感染他人的恐懼、感受到被汙名化、生活品質降低以及心理上/情緒上的困擾等則會在早期康復階段持續出現,其中對生存的恐懼與感染他人的恐懼可能會在康復出院之後的早期康復階段半年內中消失,而創傷後壓力徵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則雖然在感染1個月後的早期康復階段才出現,但會在後期康復階段仍持續感受到被汙名化、生活品質降低、心理上/情緒上的困擾等負面心理健康問題,而一直持續出現很長的時間以達數年以上。

  感染確診的民眾可能會遭遇更大的壓力與焦慮,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人員宜積極提供專業協助,其他民眾則要發揮公共衛生的友善態度以提供支持。對台灣民眾而言,921大地震、高雄氣爆,美濃地震、普悠瑪與太魯閣的出軌事件,各種天災人禍對台灣社會持續帶來各種傷痛與考驗,因此,繼SARS之後,COVID-19的來襲,不止考驗我們的衛生醫療體系,也考驗我們的心理衛生防護能力,COVID-19是否會像SARS一樣,成為打擊台灣人民的另一個創傷事件,看來是不可避免,但是,我們在SARS所記取的教訓,也是我們應對COVID-19疫情的珍貴資產,先前的抗疫績效使台灣成為防疫模範生,五月份這一波猛烈的疫情攻勢是否能守得住,是台灣政府與民間的重大考驗,讓我們一起來積極面對、群策群力,打好這一場維護國人身心健康的防衛戰。

 

參考文獻

王智弘(2003)。如何面對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所可能帶來的壓力與焦慮。取自SARS心理健康訊網http://sars.heart.net.tw/sarspaper.shtml  

王智弘(2020)。 921SARS到新冠肺炎:正念思維災難學習與專業成長。本土諮商心理學學刊,113),vi-xii

王智弘(2021)。因應新冠肺炎職場EAP工作的重要課題。取自員工協助方案資訊網http://eap.heart.net.tw/index.php?action=view_sub&show_mem_no=1621566948

Au, A., Chan, I., Li, P., Chan, J., Chan, Y. H., & Ng, F. (2004). Correlate of psychological distress in discharged patients recovering from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in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social Rehabilitation, 8, 41–51.

Canadi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3). 取自加拿大心理學會SARS網頁 http://www.cpa.ca/SARS.htm

Chua, S. E., Cheung, V., McAlonan, G. M., …… et al. (2004). Stress and psychological impact on SARS patients during the outbreak.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49, 385–390.

Gardner, P. J., & Moallef, P. (2015). Psychological impact on SARS survivors: Critical review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literature. Canadian Psychology, 56(1), 123–135.

Hong, X., Currier, G. W., Zhao, X., Jiang, Y., Zhou, W., & Wei, J. (2009).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in convalescent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patients: A 4-year follow-up study. General Hospital Psychiatry, 31, 546-554.

Main, A., Zhou, Q., Ma, Y., Luecken, L., & Liu, X. (2011). Relations of SARS-Related stressors and coping to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during the 2003 Beijing SARS epidemic,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8(3), 410-42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0). Naming the coronavirus disease (COVID-19) and the virus that causes it. Retrieved August 30, 2020, from https://www.who.int/emergencies/diseases/novel-coronavirus-2019/technical-guidance/naming-the-coronavirus-disease-(covid-2019)-and-the-virus-that-causes-it